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汉建昭雁足镫歌为王述庵臬使(并序。)乙巳 清 · 翁方纲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三十一
述庵以所得汉铜雁足镫款拓本见寄,其槃底云:「建昭三年,考工工辅为内者造铜雁足镫,重三斤八两。护建佐博、啬夫福、掾光主,右丞宫令,相省。中宫内者弟五故家。」其侧云:「今阳平家画一至三阳朔元年赐。」其足云:「后大厨。」凡六十一字。愚按此镫与扬州马半槎所藏形式相埒,而径围稍弱。半槎所藏者,予尝见其拓文,中间云「重三斤十二两」,以今所见此文云「三斤八两」,正足验汉代权量相去不远,而厉樊榭诗注乃云「四斤十二两」,盖误「三」为「四」矣。末云「护工卒史不禁省」,此七字为句。其下又云「某宫内者弟廿五」,正与此镫「中宫内者弟五」之文相应,而樊榭误以「某宫」句,与前一行连读,遂讹「省」为「首」,又误牵薛尚功钟鼎款识所载蒲反首山宫铜雁足之文,不知彼文自在永始四年,与此无涉,而樊榭是诗直据蒲阪之事而咏之,谬矣。盖半槎所藏者铜质半蚀,拓文隐约难辨,遂致「省」讹为「首」、「卒」讹为「衣」耳。考汉孝成鼎云「守令史永省」,又大官壶云「主太仆监掾苍省」,又绥和壶云「主守右丞同守令宝省」,盖「省」乃省察之义,犹汉碑「察书」察字也。今得是镫,字字完好,而且造于建昭三年,赐于阳朔元年,一器之中有西汉字二段,尤可宝也。爰作歌以报述庵,不特纠正樊榭诗也。
厉徵君诗内者铭,我见拓文未见镫。
君今为拓镫款寄,使我砭误心怦怦。
甘泉泰畤修故事,河东后土屡荐馨。
初元以后间岁举,不独涓选更匡衡
谁欤傅会首山祀,荆山之鼎朝万灵。
贾庆造镫在永始,不合牵引来竟宁。
昔屡疑之未敢质,得此款记尤可凭。
其槃规旋径稍弱,汉权汉尺原相乘。
底曰建昭侧阳朔,故家画一于阳平
前镌后识岁一纪,八分小篆丝回萦。
欧公恨少西汉字,今乃一器双妙并。
阳朔之题更圆劲,元尚急就篇初增。
半槎所藏字半蚀,几被亥豕纷讹承。
孰如此镫底莹泽,灿若列宿扪生棱。
刘敞裴煜不可作,林𡾀莲勺谁能评。
我诗不惮诤樊榭,君藏庶可追庐陵
劝农访民所疾苦诏隆昌元年正月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六
门下:执耜暂蹇,则如悬比室;
秉机或惰,则无褐终年。
非怠非荒,虽由王道;
不稂不莠,实寄民和
顷岁多稼无,遗秉如积,而三登之美未臻,万斯之基尚远。
且风土异宜,百民舛务,刑章治绪,未必同源。
妨本害政,事非一揆。
冕旒属念,无忘风兴。
可严下州郡,务兹耕殖,相亩辟畴,广开地利,深树国本,克阜民天。
又询访狱市,博听谣俗,伤风损化,各以条闻,无使瘥瘼之苦,载兴比屋。
主者详为科格,称朕意焉(《文苑英华》四百六十二,又《齐书·郁林王纪》,略有删节,「暂蹇」作「暂忘」,「实寄」作「实赖」,「务兹」作「务兹」,「民天」作「天民」,「科格」作「条格」。)
南郡王冠祝辞 南齐 · 王俭
 出处:全齐文卷十一
皇帝使给事中太常武安侯萧惠基南郡王冠。
祝曰:「筮日戒宾,肇加元服。
弃尔幼志,从厥成德。
亲贤使能,克隆景福(《南齐书·礼志》上。永明五年南郡王昭业冠。又见《通典》五十六。)」。
皇孙南郡王冠议 南齐 · 王俭
 出处:全齐文卷十一
皇孙冠事,历代所无,礼虽有嫡子,无嫡孙,然而地居正体,下及五世。
南郡王体自储晖,实惟国裔,元服之典,宜异列蕃。
案《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宾加其冠,赞者结缨」。
郑玄云:「主人,冠者之父兄也」。
寻其言及父兄,则明祖在,父不为主也。
《大戴礼记·公冠篇》云:「公冠自为主,四加玄冕,以卿为宾」。
此则继体之君及帝之庶子,不得称子者也。
《小戴礼记·冠义》云:「冠于阼,以著代也。
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注称「嫡子冠于阼,庶子冠于房」。
《记》又云:「古者重冠,故行之于庙,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据此而言,弥与郑注《仪礼》相会。
是故中朝以来,太子冠则皇帝临轩,司徒加冠,光禄赞冠。
诸王郎中加冠,中尉赞冠。
今同于储皇则重,依于诸王则轻。
又《春秋》之义,「不以父命辞王父命」,《礼》「父在斯为子,君在斯为臣」,皇太子居臣子之节,无专用之道。
南郡虽处蕃国,非支庶之列,宜禀天朝之命,微申冠阼之礼。
晋武帝诏称汉、魏遣使冠诸王,非古正典。
此盖谓庶子封王,合依公冠自主之义,至于国之长孙,遣使惟允。
宜使太常持节加冠,大鸿胪为赞,醮酒之仪,亦归二卿,祝醮之辞,附准经记,别更撰立,不依蕃国常体。
国官陪位拜贺,自依旧章。
其日内外二品清官以上,诣止车集贺,并诣东宫南门通笺。
别日上礼,宫臣亦诣门称贺,如上台之仪。
既冠之后,克日谒庙,以弘尊祖之义。
此既大典,宜通关八座丞郎,并下二学详议(《南齐书·礼志》上。永明五年,有司奏南郡王昭业冠,求仪注未有前准。尚书令王俭议。又见《通典》五十六。)
少帝郁林王 南齐 · 文安王后
 出处:全齐文卷六
镇军、车骑、左仆射前将军、领军、左卫卫尉、八座:自我皇历启基,受终于宋,睿圣继轨,三业重光。
太祖神武创业,草昧区夏,武皇以英明提极,经纬天人。
文帝以哲之资,体元良之重,虽功未被物,而德已在民。
三灵之眷方永,七百之基已固。
嗣主特钟珍气,爰表弱龄,险戾著于绿车,愚固彰于崇正。
狗马是好,酒色方湎。
所务唯鄙事,所疾唯善人。
世祖慈爱曲深,每加容掩,冀年志稍改,立守神器。
自入纂鸿业,长恶滋甚。
居丧无一日之哀,缞绖为欢宴之服。
昏酣长夜,万机斯壅,发号施令,莫知所从。
阉竖徐龙驹专总枢密奉叔、珍之互执权柄,自以为任得其人,表里缉穆,迈萧、曹而愈信、布,倚太山而坐平原
于是恣情肆意,罔顾天显,二帝姬嫔,并充宠御,两宫遗服,皆纳玩府。
内外混漫,男女无别,丹屏之北,为酤鬻之所,青蒲之上,开桑中之肆。
又微服潜行,信次忘反,端委以朝虚位,交戟而守空宫积旬矣。
宰辅忠贤,尽诚奉主,诛锄群小,冀能悛革,曾无克己,更深怨憾。
公卿股肱,以异己置戮,文武昭穆,以德誉见猜,放肆丑言,将行屠脍,社稷危殆,有过缀旒。
太宗克光于汉世,简文代兴于晋氏,前事之不忘,后人之师也。
镇军居正体道,家国是赖,伊霍之举,实寄渊谟,便可详依旧典,以礼废黜。
中军将军新安王体自文皇,睿哲天秀,宜入嗣鸿业,永宁四海。
外即以礼奉迎。
未亡人属此多难,投笔增慨(《南齐书·郁林王纪》)
追诏高聪太和十七年九月丁丑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
比于河阳敕卿,仍届瀍洛,周视旧业,依然有怀,固欲先之营之,后乃薄伐。
且以颐丧甫尔,使通在昔,乘危幸凶,君子弗取。
是用辍兹前图,远期来会,爰息六师,三川是宅,将底居成周,永恢皇宇。
今更造玺书,以代往诏,比所敕授,随宜变之,善勖皇华,无替指意(《魏书·高聪传》。使于萧昭业高祖定都洛阳,追诏等。)
副使王清太和初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七
卿莫以本是南人,言语致虑。
若彼先有所知所识,欲见便见,须论即论。
卢昶正是宽柔君子,无多文才,或主客命卿作诗,可率卿所知,莫以不作,便复罢也。
凡使人之体,以和为贵,勿递相矜誇,见于色貌,失将命之体。
卿等各率所知,以相规诲(《魏书·卢玄附传》。诏卢昶使于萧昭业,又敕副使王清石。)
即位下诏永明十一年八月 南齐 · 萧昭业
 出处:全齐文卷五
朕以寡薄,嗣膺宝政,对越灵命,钦若前图,思所以敬守成规,拱揖群后。
哀荒在日,有懵大猷,宜育德振民,光昭睿范。
凡逋三调及众债,在今年七月三十日前,悉同蠲除。
其备偿封籍货鬻未售,亦皆还主。
御府诸署池田邸冶,兴废沿事,本施一时,于今无用者,详所罢省。
公宜权禁,一以还民关市征赋,务从优减(《南齐书·郁林王纪》)
放遣俘囚诏 南齐 · 萧昭业
 出处:全齐文卷五
近北掠馀口,悉充军实。
刑故无小,罔或攸赦,抚辜兴仁,事深睿范。
宜从荡宥,许以自新,可一同放遣,还复民籍
已赏赐者,亦皆为赎(《南齐书·郁林王纪》)
序用劳人诏 南齐 · 萧昭业
 出处:全齐文卷五
往岁蛮虏协谋,志扰边服,群帅授略,大歼凶丑。
革城克捷,及舞阴固守,二处劳人,未有沾爵赏者,可分遣选部,往彼序用(《南齐书·郁林王纪》)
选部永明十一年九月 南齐 · 萧昭业
 出处:全齐文卷五
东西二省府国,长老所积,财单禄寡,良以矜怀。
选部可甄才品能,推校年月,邦守邑丞,随宜量处,以贫为先(《南齐书·郁林王纪》)
追崇竟陵王子良隆昌元年四月 南齐 · 萧昭业
 出处:全齐文卷五
褒崇明德,前王令典,追远尊亲,沿情所隆。
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中书监太傅、领司徒扬州刺史、竟陵王、新除督南徐州,体睿履正,神鉴渊邈。
道冠民宗,具瞻允集。
肇自弱龄,孝友光备。
爰及赞契,协升景业
燮曜台陛,五教克宣。
敷奏朝端,百揆惟穆。
寄重先顾,任均负图。
谅以齐晖《二南》,同规往哲。
方凭保祐,永翼雍熙。
天不憖遗,奄焉薨逝。
哀慕抽割,震于厥心。
今龟谋袭吉,先远戒期。
宜崇嘉制,式引风烈。
可追崇假黄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宰、领大将军扬州,绿綟绶,备九服锡命之礼。
使持节中书监、王如故。
给九旒鸾辂,黄屋左纛,辒辌车,前后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贲班剑百人,葬礼依晋安平王孚故事(《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又见《文选·齐竟陵王行状》,与此小异。案:《南齐书·郁林王纪》有隆昌元年正月诏,《文苑英华》载有全文,以为沈约作。)
雁湖先生病起自警八章 其八 南宋 · 程公许
六言诗 押庚韵
贪夫孜孜为利,烈士汲汲徇名。
谁似先生元尚,名标七宝宫城(自注:道书玄都玉京有七宝城,太乙真人颂:旧璨七宝林,晃朗日月精。楪香稽首礼,族行绕宫城。)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二
问曰。
朕观古之王者。
受命君人
兢兢业业。
承天顺地。
靡不思贤能以济其理。
求谠直以闻其过。
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
汉徵极谏而文学稍进。
匡时济俗
罔不率繇。
厥后相循。
有名无实。
而又设以科条。
增求茂异。
舍斥已之至论。
进无用之虚文。
指切著明。
罕称于代。
兹朕所以叹息郁悼。
思索其真。
是用发恳恻之诚。
咨体用之要。
庶乎言之可行。
行之不倦。
上获其益。
下输其情。
君臣之间。
驩然相与。
子大夫得不勉思朕言而茂明之。
我国家光宅四海。
年将二百。
十圣宏化
万邦怀仁
三王之礼靡不讲。
六代之乐罔不举。
浸泽于下。
升中于天。
周汉已还。
莫斯为盛。
自祸阶漏坏。
兵宿中原。
生人困竭。
耗其大半。
农战非古。
衣食罕储。
念兹疲氓。
未遂富庶。
督耕植之业。
而人无恋本之心。
峻榷酤之科。
而下有重敛之困。
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
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
既往之失。
何者宜惩。
将来之虞。
何者当戒。
主父惩患于晁错而用推恩。
夷吾致霸于齐桓而行寓令
精求古人之意。
启迪来哲之怀。
眷兹洽闻。
固所详究。
又执契之道。
垂衣不言。
委之于下。
则人用其私。
专之于上。
则下无其效。
汉元优游于儒学。
盛业竟衰。
光武责课于公卿。
峻政非美。
二途取舍。
未获所从。
予心浩然。
盖所疑惑。
子大夫孰究其旨。
属之于篇。
兴自朕躬。
无悼后害。
对。
臣方病近古之策不行。
而陛下幸及之。
是天下人人之福也。
微臣其敢忍意而不言乎。
且臣闻之。
古者以言赋纳
岂虚美哉。
盖用之也。
是以益赞禹而班师。
说复王而作命。
斯皆用言之大略也。
汉文帝羞不若尧舜
始以策求士。
乃天下郡国有贤良之贡入焉。
塞诏者晁错而已。
武帝然后董仲舒出。
然而卒不能选用条对。
施之天下。
夫用其策不弃其人。
以其利于时也。
得其人而弃其策。
又何为乎。
若此则徒设试言之科。
而不得用言之实矣。
降及魏晋
朝成而暮败之不暇。
又恶足言其策哉。
我唐列圣君临。
策天下之士者多矣。
异时莫不光扬其名声。
宠绥其爵禄。
然而曾不闻天下之人曰。
某日天子降某问。
得某士。
行某策。
济某功。
抑不知直言之诏屡下。
而直言之士不出耶。
亦不知直言之士屡出。
而直言之策不用耶。
今陛下肇临海内。
务切黎元。
求斥已之至言。
责著明之确论。
实命说代言之盛意也。
微臣何足以承之。
然臣所以上愚对。
皆以指病陈述而为典要。
不以举凡体论而饰文词。
事苟便人。
虽繁必献。
言苟谐理。
虽鄙必书。
固不足以副陛下恳恻之诚。
庶可以尽微臣体用之目耳。
伏愿陛下以臣此策。
委之有司。
苟或可观。
施之天下。
使天下之人曰。
惜哉汉文。
虽以策求士。
迨我明天子。
然后能以策济人。
则臣始终之愿毕矣。
如或言不适用。
策不便时。
则臣有瞽圣欺天之罪。
将寘于典刑。
陛下固不得而宥之矣。
亦臣之所甘心焉。
臣伏读圣策。
乃见陛下悼礼乐之寖微。
恤黎人之重困。
责复盛济艰之术。
酌推恩寓令之宜。
斯皆当今之急病也。
微臣敢不别白而书之。
昔我高祖武皇帝拨去乱政。
太宗文皇帝鞬櫜干戈。
被之以仁风。
润之以膏露。
戢天下之役而天下之人安。
省天下之刑而天下之人寿。
通天下之志而天下之气和。
总天下之众而天下之众理。
理故敬让之节著。
和故欢爱之化行。
是以革三王之所因。
兼六代之尽美。
称至德者。
文皇以代尧舜
岂异事哉。
有诚信以将之也。
明皇帝即位
实号中兴。
方其任姚宋而右贤能也。
虽禹汤文武之俗。
不能举焉。
四十年间。
刑罚不试。
人用滋植。
四海大和。
于是奉升中告禅之仪。
则封泰山而秩嵩华。
念岁巡时迈之典。
则去咸镐而朝洛阳
礼既毕行。
物亦随耗。
天宝之后。
徭戍作兴。
气盛而微。
理固然也。
曩时之乳哺而有之者。
一朝为兵歼之。
兵兴以来。
至今为梗。
兵兴则户减。
户减则地荒。
地荒则赋重。
赋重则人贫。
人贫则逋役逃征之罪多。
而权宜之法用矣。
今陛下躬亲本务。
首问偫儒。
念礼乐之不兴。
叹升平之未复。
斯诚天下之人将绝复完之日也。
微臣何幸而对扬之。
微臣以为将欲兴礼乐。
在先富黎人。
将欲富黎人。
在先息兵革。
息兵革之术。
臣请略言之。
夫古所谓销兵革者。
非谓幅裂其旗章。
销铄其锋刃而已也。
盖诚信著于上。
则忠孝行于下。
敬让立于内。
则夷狄和于外。
夷狄和则边鄙之兵息。
敬让立则争夺之患销。
争夺之患销则和顺之心作。
顺之心作而礼乐之道兴矣。
此先王修政辑兵兴礼乐富黎人之大略也。
陛下必欲责臣以详究之术。
臣又请指事以明之。
夫食力之不克。
虽神农设教。
天下不能无馁殍之人矣。
是以古之不农而食之者。
四而已矣。
吏有断狱之明则食之。
军有临敌之勇则食之。
工有便人之巧则食之。
商有通物之智则食之。
是四者。
率皆明者勇者巧者智者之事也。
百天下之人。
无一二焉。
苟不能于此者。
不农则不得食。
不织则不得衣。
人之情。
衣食迫于中。
则作业兴于外。
是以游食者寡。
而务本者多。
岂强之哉。
彼易图而此难及也。
今之事则不然。
吏理无考课之明。
卒伍废简稽之实。
百货极淫巧之工。
列肆尽兼并之贾。
加以依浮图者。
去华绝俗之贞。
而有抗役逃刑之宠。
假戎服者。
无超乘挽彊之勇。
而有横击诟吏之骄。
是以十天下之人。
九为游食。
惷朴愚谨不能自迁者。
而后依于农。
此又非他。
彼逸而易安。
此劳而难处也。
以惰游之户藏富。
而耕桑之赋愈重。
曩时之十室共耕而有不给者。
今且聚之于一夫矣。
虽有慈惠之长。
仁隐之吏。
尚不能存。
憯断击搏之。
则将转移于沟壑矣。
今之课吏者。
以赋敛无逋负为上。
以臣观之。
足陛下之赋者。
诚所以害陛下之人耳。
若然则农桑之赋既如彼。
惰游之众又如此。
耕桑之赋重。
则恋本之心薄。
惰游之户众。
则富庶之道废。
此必然之理也。
今陛下诚能明考课之法。
减冗食之徒。
绝雕虫不急之功。
罢商贾兼并之业。
洁浮图之行。
峻简稽之书。
薄农桑之徭。
与耕战之术。
则惰游之户尽归。
而恋本之心固矣。
恋本之心固。
则富庶之教兴矣。
贞观开元之盛复矣。
若此则既往之失由前。
将来之虞由后。
在陛下悠久戒之慎之而已。
至于主父偃乘七国并吞之后。
将分裂而矫推恩。
管夷吾当诸侯争夺之时。
先诈力而行寓令
皆一时之权术也。
岂可谓明白四达。
与日月齐明于圣朝哉。
臣虽贱庸
尚不敢陈王道于帝皇之日。
况权术乎。
此臣之所甚羞也。
故不及详究言之。
臣伏读圣策。
又见陛下以为执契则偫下用情。
躬亲则庶官无党
以汉元尚学而衰盛业。
光武课吏职而昧通方。
以臣思之。
皆不然也。
夫委之于下而用其情。
盖考绩之科废。
而清浊之流滥也。
尚儒术而衰盛业。
盖章句之学兴。
而经纬之文丧也。
课吏职而昧通方。
盖苛察之法行。
而会计之期速也。
臣请条列而言之。
夫神农之斲耒耜教耕耨。
所以垦良田而殖嘉谷也。
然而不能遏稂莠之滋焉。
其所以遏之者。
芟夷钱鏄之而已。
唐尧之辟朝廷宅百揆。
亦所以植禹舜而种皋陶也。
又不能遏共工驩兜之逆焉。
其所以遏之者。
放弃殛诛之而已。
神农不以稂莠滋而废耒耜之用。
故能存用器之方。
唐尧不以四罪进而夺舜禹之任。
故能终任贤之道。
若此则陛下之所任。
顾何如耳。
岂可谓任之必不可哉。
至于考绩之科废。
章句之学兴。
经纬之道丧。
会计之期速。
皆当今之极弊也。
幸陛下反汉元光武之事。
臣遽数以终之。
今国家之所谓兴儒术者。
岂不以有通经文字之科乎。
其所谓通经者。
又不过于覆射数字。
明义者才至于辨析章条。
是以中第者岁盈百数。
而通经之士蔑然
以是为通经。
固若是乎。
至于工文自试者。
则不过于雕词镂句之才。
搜摘绝离之学。
苟或出于此者。
则公卿可坐致。
郎署可俯求。
崇树风声。
不由殿最。
连科者进速。
累捷者位高。
拱嘿因循者为清流。
行法莅官者为俗吏。
以是为儒术。
又若是乎哉。
其所谓课吏职者。
岂不以朝廷有迁次进拔之用乎。
臣窃观今之备朝选而不由文字者。
百无一二焉。
夫施众网而加一禽。
尚不能得。
况张一目以罗万品。
而望其飞者走者大者小者尽出其间。
其可得乎哉。
以此察偫吏。
偫吏又可察乎。
苟或不可察。
又可任之而绝其私乎哉。
此所以陛下将执契而叹用情。
念垂衣而惧不理。
盖臣所谓课察之道不明也。
陛下诚能使礼部以两科求士。
凡自唐礼六典律令及国家制度之书者用。
至于九经历代史能专其一者。
悉得谓之学士
以环贯大义而与道合符者为上第。
口习文理者次之。
其诗赋判论以文自试者。
皆得谓之文士
以经纬今古理中是非者为上第。
藻缋雅丽者次之。
凡自布衣达于未在朝省者。
悉得以两科求士。
礼部第其高下。
归之吏部而宠秩之。
若此则儒术之道兴。
而经纬之文盛矣。
吏部罢书判身言之选。
三式以任人。
一曰校能之式。
每岁以朝右崇重者一人。
与礼部郎校天下偫吏之理最在第一至第三者。
定日据其功状而登进之。
牧宰字人之官藉之为理者。
则上赏行焉。
若此则迁次之道明。
而迟速之分定矣。
二曰任贤之式。
每岁内自仆射至于偫有司之正长。
外至于廉问节制者。
各举备朝选者一人。
外自牧守。
内至于百执事之立于朝者。
各举吏郡县者一人。
因其所举而授任之。
辨其考绩而赏罚之。
不举贤为不察。
举不贤为不精。
不精与不察之罪同。
若此保任之法行。
而贤不肖之位殊矣。
三曰叙常之式。
其有业不通于学。
才不应于文。
政不登于最。
行不知于人。
则限以停年课资之格而役任之。
若此则叙用之典
而尺寸之才无所弃矣。
两科立则偫材遂。
三式行则庶官当。
陛下乃执左契以御之。
总枢极以正之。
委庶官如心目之运支体。
岂支体运而无效于心目乎。
察偫材如明镜之形美恶。
岂美恶形而逃隐于明镜乎。
然后陛下辟四门。
使可言之路通。
明四目
以天下之目视。
达四聪。
以天下之耳听。
不私其心。
以百姓心为心。
端拱岩廊
高居宸极。
以冕旒自蔽。
而秋毫必察。
以黈纩塞耳。
而声响必闻。
则彼汉元章句之儒。
光武督责之术。
又乌足为陛下言之哉。
且臣闻之。
圣人在上。
人不天札。
若臣者。
生未及壮。
戴陛下为君。
仁寿欢康。
未始有极。
何忽自苦。
堕肝胆而言天下之事乎。
臣以为国家兵兴以来。
天下之人。
惨怛悲愁。
五十年矣。
自陛下即位之后。
戴白之老。
莫不泣血而话开元之政。
臣恐此辈不及见陛下功成理定之化。
而先饮恨于穷泉。
此臣之所以汲汲于心者。
陛下能不怜察其意乎。
谨对。
九日彭泽怀陶靖节 明 · 袁崇友
 押庚韵
古今彭泽,寂寂不知名。
如何此老翁,千古垂芳声。
恶徇五斗米,思解十斛酲。
脱衣自漉酒,垢净理何平
九月九日时,采菊餐其英。
我行及兹晨,摇落心独惊。
况以望乡客,兼之怀古情。
徘徊念往迹,独契一长鸣。
汤武既不贬,夷齐无乃轻。
元尚趣可通,素心本无营。
当时意已远,后世谁能明。
太极真人智慧经赞六首 其五 唐 · 无名氏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学道甚亦苦,晨夕建福田。
种德犹植树,根深果亦繁。
子能耽元尚,飘尔升清天。
修是无为道,当与善结缘。
太上弘至道,经书智慧篇。
拔苦由大才,起俗以得真。
灵姿世所奇,洁若渊中莲。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道书部
齐海陵王墓铭跋1063年9月17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七、《集古录》卷四、《六一题跋》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南齐海陵王墓铭》,长兼中书侍郎谢脁撰。
海陵王昭文者,文惠太子次子也。
初,明帝鸾既废郁林王昭业,而立昭文,又废为海陵王而杀之,遂自立。
按《谢朓传》,脁当海陵王时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又掌中书郎,后迁尚书吏部郎。
此志题云「长兼中书侍郎」,而据传,朓未尝为中书侍郎,史之阙也。
按《南齐书》,刘悛为长兼侍中后魏临淮王彧为长兼御史中尉,南北史多有此名,盖当时兼官之称,如唐检校官之类也。
嘉祐八年九月十七日书。
文玉 清 · 袁枚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六
扁舟迎得柳枝娘,银烛当筵照晚妆。
仙雨着衣成酒气,美人私语作兰香。
尊前吴发怜侬短,席上秦声爱汝长。
喜字自书三十六,剪笺拟学郁林王
历代诗 其十四 南宋 · 杨简
 押词韵第七部
齐主萧道成,乃是萧何孙。
武帝郁林王海陵鸣帝鸾。
东昏和帝,七主不足论。
二十有四年,萧梁遂建元。